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中投公司增资的核心,应是其根本定位和战略,以及与外管局的分工问题。只有这一问题得以明确,注资规模和方式才有意义

  【财新网】(记者 李箐)今日有媒体报道称,中国投资有限公司(下称中投公司)正在就“二次注资”的方式进行研究,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:一是沿用2007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储的方式,二是由央行直接向中投公司出资,由央行持有中投公司股份,三是外管局将外汇资金委托给中投公司用于投资。

  关于中投的“二次注资”问题一直为业内广泛关注,一方面中投“个高体重”,其一举一动备受国际市场关注;另一方面,注资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投的管理权和分红权的归属。

  中投公司自2007年成立,由于其资金来源于财政部发债,因此虽然其直属国务院管理,董事会成员也来自不同的国务院部委,但是显然财政部的话事权更为明显;这一模式与中央汇金公司在央行用再贷款设立、并被认为是央行的公司时一样。下一步无论是财政部继续发债出资,亦或者央行出资并参与管理,都体现了国务院各部委不同的诉求。

  但是,中投公司增资的核心,并不是那些体现部门利益的具体方案,而是中投公司的根本定位和战略,以及与外管局的分工问题。只有这一问题得以明确,注资规模和方式才有意义。

  中投公司的资金来源虽然是财政部发债,存在着硬性的每年5%的利息,但是中投成立一年后,国务院已经明确中投不承担这笔债券利息,发债的利息由财政部承担。不过,从财政部的角度看,当然希望中投公司每年上缴的分红能够覆盖这部分利息。

  中投成立之初,外界的共识认为,较之外管局,在“安全性、流动性、盈利性”的目标排序上,盈利性的分量会更重,因此也会较外管局的投资更为积极,相形之下外管局的投资更照顾安全性和流动性。

  如果将中投定位于能够承担更多风险的投资者,外管局相应的追求稳定收益,那么在中国这个大的投资主体下,如何划分两者的投资比例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,两者的投资行为也应有相应的监督与考评机制。

  不过,从现在两位投资大户的市场表现看,中投也有相对稳定的投资,包括美国国债之类;外管局也有高风险的投资,包括PE等私募股权投资,两者之间难以明确区分。尤其对于外界而言,各自的业绩基准(Benchmark)并不清晰。在中投和外管局之上,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配置原则,即究竟多少应放在外管局,多少应放在中投。只是在中投的可用资金已经投完之后,才考虑增资。这种缺乏预期的形势显然会影响双方的投资决策机制。

  与此同时,作为一家看重长期收益的主权财富基金,中投公司目前的每一项投资都被外界指指点点,账面的短期盈利或亏损都受到放大镜式的关注。在这种氛围中,投资决策很难不受影响。

  规模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在国际上亦是崭新的事物,确实还没有摸索出100%的成功模式可供我们学习,就连备受推崇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也在金融危机时亏损40%,但是即便要边学边干,也应确立准确的目标,按照这一目标去考评、决策,增资的模式也应在这一准确目标之下而长期化、制度化。■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箐

李箐

7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副主编,关注资本市场,尊重市场化规律和原则,鄙视因私利而破坏市场的人和事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7篇